首頁 > 專家專欄
「又哭了?哭有什麼用?」 如果你從小聽這句話聽到大,這篇文章是寫給你的
「親愛的,逃避沒有不好 與其被愛拖累,還不如單獨去飛」——A-Lin《逃避沒有不好》
「我明明是為他好,怎麼他好像更不開心了?」 「我已經很克制了,為什麼他還是不領情?」 「給他空間,他說我不關心;管太多,他說我煩人...」
吵架,是在說「這是我的界線」——重新理解爭執的意義
看完國光劇團的新戲《精衛》,我心裡有一種很深的感覺——這不只是演一個歷史人物,而是在問我們:有沒有什麼事,是你一直想說,卻從來不敢說出口的?
心理工作者的觀察:我們在 AI 對話中投射情感、建立依附,但它無法承擔「關係的責任」,也無法真正讓人被療癒。
有時候,比起真正的分手,更讓人難以釋懷的,是那段還沒開始就結束的關係。 沒有告白,沒有承諾,甚至連明確的結束都沒有,你卻已心碎不已——而且那痛楚如此真實,如此鮮明。
孩子最近是不是情緒起伏特別大? 可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不願出門、作業拖延、晚上不肯睡覺…… 這些行為讓人煩惱,也讓人擔心。
有時候,我們還沒走進一段關係,就已經全心投入—— 回訊息的速度會讓我們在意半天,對方一個無心的笑話,也能在心裡反覆播放。 你也曾經這樣嗎?
上一篇我們談到,孩子的行為有時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一種訊號。訊號的背後,往往藏著他們還無法說出口的情緒、需求或困難。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麼做?
在伴侶關係出現背叛、欺瞞或重大信任危機後,許多人都會面臨一個困難的抉擇——該不該把真相說出來? 我們習慣相信誠實是關係修復的第一步,但現實中,有些人聽見了真相,卻更痛了。
週六讀書會觀影後,這句話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有位成員甚至表示,觀影結束後他需要站起來走動,才能擺脫那種壓在身上的沉重感。雖然《聖殤》這部電影已經問世多年,某些演技在今日看來稍顯生硬讓人偶爾出戲,但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