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諮商的一百個QA

人通常在什麼情況「可以」、「適合」或「需要」心理諮商?找諮商是不是代表我有病,或抗壓性不夠…?  

發佈日期:3/15, 2023

作者:NEATHLAKE 



在台灣,心理諮商是個才正要被大眾理解、處於過渡期的領域,要從過去因陌生而可能有的刻板印象中,嘗試跨越到「心理諮商是一種資源,目的在於幫助個人身心健康平衡」的階段;現今,心理諮商的重點在於陪伴來談者梳理與消化過去生活經驗所帶來的身心不適,同時因應當前生活中的壓力與內心狀態。這些都是為了要讓來談者能「走向未來」,在往後適應社會及世界時,更加身心安適。


因此,對於「梳理過去、因應現在」,心理諮商發展了許多方法,同時也借用精神醫學專業,一起為民眾的心理健康努力。但很重要的,「心理健康」其實不只有心理諮商/治療或服用藥物這兩種方法而已喔!「心理健康」背後的重要概念是「心理衛生」,這是對照「生理健康v.s.生理衛生」而來,因此「預防保健、困擾因應與疾病治療」的漸進式方法,也同樣用在心理健康!您可以就這三個層次來理解自己或親友的狀態及需要:


預防保健就像是人們常用維他命、健身飲食、吸收健康知識來強健體魄一樣。平時您就可以透過接觸相關影音書籍、講座工作坊等來吸收心理健康知識。然而這些資訊通常是為了大眾設計,因此內容也較為廣泛普遍,不容易對應到個人的獨特狀態。

因此,猶如「身體健康檢查」一樣,若您對於自己的個性、處事風格…有些不太明白卻渴望理解之處,都「可以」透過預約心理諮商,讓心理師為您量身訂做一套心理健檢,從結果知道我們需要在哪些層面再多一些理解和鍛煉,以增進心理健康。


著名心理學家Erikson將人的一生從嬰兒到晚年分為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各有需要克服的任務,包括信任與親密、獨立自主、自尊、適應社會、圓滿無憾等議題。這些任務帶來巨大的挑戰,考驗個人的身體心理所能適應社會的程度,也測試著內在認知、情緒與行為的平衡及一致性。

當一個人承受壓力時,過去我們曾用來因應問題與調適壓力的方法,常會在第一時間被想起與應用;然而不同階段面臨的挑戰並不相同,因此當過去方法未能派上用場,一時之間又找不到可嘗試的新策略時,焦慮、不安、緊張、難過、生氣等情緒容易在此時出現。當壓力源持續存在或增加時,容易繼發生理反應,使得睡眠、作息與健康受到影響。

此時便是「適合」預約心理諮商的時候了!在保密安全的環境下,您能按自己的步調訴說心事,心理師除了瞭解及陪伴您梳理內心複雜的感受外,也會根據現實情況,與您共同分析及發展因應技巧。在內外兼顧的狀況下,我們得以洩壓,也能改變生活。


大概身邊都聽過這樣的例子,或有時也擔心自己是否陷入某種難以辨認的情況:好朋友失戀了5年,卻仍時常哭泣、做惡夢、鬱鬱寡歡。親友遭逢重大意外後,變得緊張兮兮,因極度擔心而無法出門,甚至不再工作。伴侶平時好的時候濃情蜜意,一吵起架來就像變了個人,讓您既陌生且受傷。

「情緒」經常是難以量化與判斷,卻又讓人困惑及難受的,因此,究竟何時我們「需要」心理諮商呢?提供您兩個評估方式:一是當感到困擾的內在狀態已影響了您好一陣子,且似乎回不去之前那個較穩定與平靜的自己時。二是當目前內心的混亂及痛苦已造成生活失序,甚至是影響個人主要角色任務(學業、工作、父職母職…)時。

此時透過心理諮商,能幫助您宣洩積壓已久的痛苦,重新建構您的自我理解、肯定,與對世界的信心。同時也持續地評估,在需要時向您建議及連結相關資源(精神科/身心科),陪伴您逐漸找回生活及內心的秩序和穩定。


因此,讓我們再回到最初的另一個問題「找諮商是不是代表我有病,或抗壓性不夠…?」這裡想跟您說,一個人內心痛苦,常常不是因為抗壓性不夠,而是還沒找到/發展出有效方法來因應壓力,因而已經承受了太多的壓力,甚至導致疾病。當您閱讀到這裡,也希望未來您能用心理衛生的初級、次級、三級概念,幫忙您與親友辨認情況,找到合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