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1/5, 2020 

作者: NEATHLAKE 

撰文者:蔡佳容 尼思湖小編

認識自我傷害與其協助

正常人體對於痛的第一個反應是趨避、逃離的,但世界上有一些人卻反其道而行,想要痛的感覺,
自傷行為對他們的意義何在?他們想說什麼?

自傷又可稱為自殘,是藉由刻意的行為來傷害身體,行為的目的不是想造成自己死亡。故自傷與自殺在行為意圖、情緒認知、行為程度和行為結果上都不盡相同。本文為了釐清自傷與區別於自殺,以下所稱之自傷經驗是指蓄意、直接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但行為的背後並沒有死亡的動機。

自我傷害極少是致命性的,且通常傷口位於容易遮掩的部位,但也可能是可見的部位,所造成的受傷像是用刀子、刀片割傷,用剪刀、瓶蓋造成的刮傷,用香菸、火柴、滾燙熱茶壺的燒燙傷,或清潔劑或刺激性化學藥品的侵蝕,挑破傷口、撞擊或損毀身體、飲食障礙、過多意外事件傾向等。大多數的自傷個案在自己身上製造傷害與流血時,進入近似恍神狀態,追尋的是體驗身上的痛苦,來撫平更痛苦的心理狀態。這些行為雖然不為常人所理解,但是卻有著讓當事人繼續活下去的功能,其特徵的診斷準則:


影響自我傷害的因素相當多且複雜,任一因素之假說不能單獨涵蓋或解釋自傷行為的發生,大致上可依下列層面來了解:


對每個個體而言,自我傷害可能基於多重目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導致採取這樣的行為。然而,對青少年而言,自傷行為提供了情緒宣洩的出口,自傷者用身體疼痛來阻擋情緒痛苦,或用來轉移對他人的憤怒與潛藏的傷人慾望,使心靈痛苦解脫與昇華,除了以上功能性的目的,自傷行為的廣泛原因包括儀式、象徵性、退化、存在聲明、操弄、獲得關心、尋求冒險、報復等,自傷者也可能藉自傷行為來獲得附帶利益,像是掌控支配感、負面關懷等。

自傷經驗發展歷程包括「生活困境」、「自傷導火線」、「引發自傷行為」、「轉化情緒」、「自傷後的詮釋」五個階段。而自傷後的「轉化情緒」及「自傷行為的詮釋」則成為是否再度復發自傷行為的關鍵因素。

每個自傷個案都有一段特殊的過往經歷、動機,以及傷害自己之前、當中與之後的不同心境。

如何幫助有自傷危機和行為的人

當發現有自傷行為或想法的人時,主動介入協助這些家庭支持薄弱、內外在資源度極欠缺的人。


自我傷害可能不知不覺地出沒在我們日常生活任何可能的角落,但是它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我們願意停下來傾聽,願意伸出援手,做長久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