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4/14, 2021

作者:NEATHLAKE 

 撰文者:賴郁青. 諮商心理師

孩子為什麼偷竊? 

赫曼赫塞的小說《徬徨少年時》開頭便描述主角是十歲的辛克萊,生長在富裕家庭,接受良好教育,他感覺自己和家人是在明亮、純潔且善良的世界,但同時他也感受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並為之吸引。某天,辛克萊與調皮搗蛋的孩子們玩在一起時,在惡霸孩子面前說謊編造他偷了蘋果的故事,後來卻演變成真正的偷竊。

為什麼像辛克萊這樣成長於看起來幸福祥和的家庭,他卻會想要說謊甚至最後真的去偷錢呢?

在諮商工作中常會碰到照顧者對於孩子的偷竊行為感到困惑與挫敗。何以嚴格管教,不斷教導與告誡孩子不可以偷東西,也提供孩子所需要的物質,但孩子還是忍不住去偷東西?照顧者開始擔心孩子長大後是否會成為慣竊,也無法在家裡感到放鬆安心,覺得不能隨意擺東西還要保管好金錢與貴重物品,讓照顧者感到頭大。並且,常要求孩子解釋他的行為時,孩子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讓照顧者更是氣急敗壞。

實務經驗中,孩子偷竊行為可能要傳達幾種訊息。當孩子經驗到分離和失落而感到混亂和匱乏,他內在混雜許多難以消化和痛苦的情緒,便會以偷竊這種形式表現出來。但他更想擁有的,是原本屬於他但如今卻已失去的,那源源不絕的愛。又或是如徬徨少年時裡的辛克萊,青少年在嘗試成為他自己時,會衝撞和破壞過去舊有的世界與支柱,這樣的嘗試有時會帶來全能感,卻也危險。

教導孩子絕對不可以偷竊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必須思考,孩子明知到不可以,但卻走到偷竊這一步,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傳達什麼訊息給大人,且正經歷什麼樣的困難?當我們能聆聽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困擾時,也才能真正協助孩子度過成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