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5 /27, 2021 

作者: NEATHLAKE 

撰文者:陳靜平 實習心理師

這真的是你想走的路嗎? 

大學學測前不久放榜,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也在這個月初順利結束。從去年年底開始,學生們一邊向我述說考試本身的壓力,還有來自另一層的壓力:父母的期待。

國高中六年學的都是基礎學科,我們很少有機會去探索自我,也因為如此,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長什麼,使用生涯興趣量表(Holland Code),卻得出六類分數平均、但是都很低的結果。當大學教育成為職業訓練所時,好像選了這個科系,就只能一輩子做這個工作了。但國高中的我們是迷惘的,甚至害怕做決定,有些人的志願卡,可能有一半以上是父母或長輩的期待及建議下填上去的;進去之後發現志趣不合,有些人毅然決然重考或轉系,也有人輔系或雙主修自己真正想學的知識。但更多人選擇忍耐,忍到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後仍持續忍耐,一邊對著自己精神喊話:還差幾年我就能忍到退休了,撐下去!

生涯議題不是高中輔導老師才會遇到的問題。在諮商工作中,赫然發現這個議題貫穿每個年齡層,國中階段的學生,竟開始對自己可能無法就讀父母期待的類組及科系而煩惱;高中階段的學生奮力抵抗旁邊伸過來試圖干涉的手;工作多年的成年人,正做著父母當年建議下選擇的工作,但因為與自己的個性相抵觸,每天試圖消化工作帶來的焦慮情緒,更不斷地懊惱自己所放棄的喜好。

但生涯選擇除了是自我探索,更是個讓自己練習做選擇的機會。「抉擇」是多方評估下做出的結果,不論是家庭、生活環境、個人內在真正的需求,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決定、敢不敢做決定;當人生缺乏為自己做重大決策的經驗,便無法建立勇於做決定的信心。

學測放榜後,口罩藏著我擔心的表情,詢問學生最後的決定,畢竟,志願表上只有一個是學生自己認真考慮、搜尋資料後所填上的,其餘都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填上的。當學生告訴我,他選擇的仍是心之所向,並已想好如何與父母說明時,我知道他除了學會如何抉擇外,還學會了如何溝通及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已經開始規劃在大學開學前要做的準備,他找到向前的動力,不再是我最初認識的那位,帶著厭世感的「佛系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