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捨棄,才能騰出空間
迎接新的人、事、物以及經驗

發佈日期:1/21, 2024

撰文者:余秉銘  諮商心理師

生活中總是各種忙碌,許多需要完成的事並未完成時,又有新的待辦事項等著處理。總感覺不斷地被自己或他人鞭策著要做的更多、做得更好。任由各種執念與要求圍繞,如同陀螺般暈頭轉向的打轉著,忽略了「自己」才是生命中的主角、生活中的重心。

背負太多的日益沉重,因此積纍了許多壓力與情緒。爲了尋回「自己」,捨棄生活中不必要的負擔,也許會是其中一個途徑。然而「捨棄」並非只是放棄或丟棄,而是透過「有意識的覺察與評估」,理解到自己能力範圍之外、不必要的負擔,接納無法做到的事,並藉由内外在的整理與選擇,審視自己的生命重心,精簡個人的生活。

「捨棄」的重要性在於,我們如何透過放下,凸顯生命的重心。生命並非無窮盡,當我們將生活投入在某些人事物上的時候,也意味著犧牲了對另一些人事物的投入。譬如在人際關係的部分,不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也許不需要執著於刻意經營,為生活騰出了一些空間,讓新的人事物能夠進到生命裡。

但要如何進行「捨棄」呢?簡而言之,以「自己」為出發點,從而思考對自己「重要」、「需要」以及「適合」的人事物爲何。以此整理心中的混沌並達成自我理解,同時學習做出的取捨。可透過三個面向進行思考:

 ✅思考一:減少不必要的人事物出現在生活中。

以「自己」為主角,以「現在」為焦點。因此,我們可以思考哪些人事物,是對「現在的自己」重要、需要及適合的。如果不符合這些條件,則不需在生活中加入,盡可能的減輕生活負擔。

譬如我們可能想要發展某項技能而投入學習,但卻在還未深耕的同時,又急切地投入其他的技能領域,因此兩頭不到岸;又或是本就沒有時間下厨,卻執著於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總是親自下厨準備三餐,因此睡眠不足。想要的太多,卻忽略了這樣的追求是否重要、需要及適合「現在的自己」。

 ✅思考二:捨棄生活中多餘的負擔。

無論是目標、執念或是要求,是時候好好篩選,選擇保有或是放下。哪些是多餘的,需要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況進行斟酌。而在這個内在整理與檢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自問:「我為甚麼要捨棄這個?」,賦予「捨棄的意義」。漸漸的,透過這個問句,我們能夠列出一些可以「捨棄」的清單,例如:「不用完美,能夠完成就好」、「這項工作,其實A同事可以負責一部分」、「小孩已經長大了,他可以自己獨立完成」。 靜下心來想想,其實有很多的背負,不是非我們不可。

 ✅思考三:放下對人事物的執著。

「捨棄」最困難的,也許就是「捨不得」。當需要把一些人事物從生活中挪出時,不捨的情緒會油然而生。然而,我們需要分辨的是,那些「不捨」可能是對於過往曾投入的情感、時間、精力等的不捨,但在以「自己」為重心的情況下,這些執著不再適合於現在的生活,需要適時放下了。

相較於上述内在的思考與檢視,我們可以先試著對物品的「捨棄」,來進行具體的行動與練習。譬如,先從家中某區域的物品進行檢視開始(例如置物櫃),可能會發現太多且沒用到的紙袋、沒有用途的紀念品、已經不玩的玩具等等。再來決定是直接丟棄、資源回收,或是送給需要的親戚朋友及社福機構,為居家環境清出空間。

給自己機會學習與練習,捨棄一些追逐及包袱。在「清理」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明白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人事物,方能夠擺進生活中、放到生命裡,用自在的方式,繼續前行。

參考資料:

《斷捨離的簡單生活》作者:山下英子

https://lihi.cc/IvVML 

《中年斷捨離,找回做自己的力量》作者:山下英子

https://lihi.cc/Wui19 

理想的簡單生活:越簡單,越幸福。

https://goo.gl/F58U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