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密關係與家庭心理
前兩篇文章,我們探討了落差感的樣貌與成因。現在你可能會想:「我理解了,但當那種失落感真的出現時,我還是會很難受、很焦慮,甚至開始胡思亂想。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不要被這種感覺完全淹沒?」
上一篇我們談到了落差感的樣貌與體驗,那種說不清楚的關係失落。但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同樣的情況,有些人能輕鬆帶過,有些人卻會深深受傷?為什麼「只是比較在意」,會演變成一種隱形的痛苦?
那是一種很難具體描述的感受。傳了訊息,對方隔了很久才回;分享了生活瑣事,得到的是禮貌性的回應;你試圖開啟深度對話,卻總是被輕描淡寫地帶過。沒有爭吵,沒有冷戰,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心底那個角落,卻慢慢積累
「我其實不想答應,但總是拒絕不了。」 「只要別人生氣,我什麼都可以配合。」 「我好像一直在為別人的期待而活,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商業文章)
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自己總是對某些人的一句話特別敏感,或是在面對親密關係時,常感到壓力與愧疚? 很多時候,這些情緒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一個我們熟悉卻常難以正視的來源—原生家庭。
你是否曾經發現身邊的人笑容變少了,講話變得沒有精神,甚至開始疏遠人群,卻不知道該如何靠近? 在臨床經驗中,我們常遇到來訪者詢問:「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陷入憂鬱?他都不說,但我總覺得他不太
吵架,是在說「這是我的界線」——重新理解爭執的意義
有時候,比起真正的分手,更讓人難以釋懷的,是那段還沒開始就結束的關係。 沒有告白,沒有承諾,甚至連明確的結束都沒有,你卻已心碎不已——而且那痛楚如此真實,如此鮮明。
孩子最近是不是情緒起伏特別大? 可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不願出門、作業拖延、晚上不肯睡覺…… 這些行為讓人煩惱,也讓人擔心。
有時候,我們還沒走進一段關係,就已經全心投入—— 回訊息的速度會讓我們在意半天,對方一個無心的笑話,也能在心裡反覆播放。 你也曾經這樣嗎?
上一篇我們談到,孩子的行為有時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一種訊號。訊號的背後,往往藏著他們還無法說出口的情緒、需求或困難。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麼做?
在伴侶關係出現背叛、欺瞞或重大信任危機後,許多人都會面臨一個困難的抉擇——該不該把真相說出來? 我們習慣相信誠實是關係修復的第一步,但現實中,有些人聽見了真相,卻更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