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密關係與家庭心理
吵架,是在說「這是我的界線」——重新理解爭執的意義
有時候,比起真正的分手,更讓人難以釋懷的,是那段還沒開始就結束的關係。 沒有告白,沒有承諾,甚至連明確的結束都沒有,你卻已心碎不已——而且那痛楚如此真實,如此鮮明。
孩子最近是不是情緒起伏特別大? 可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不願出門、作業拖延、晚上不肯睡覺…… 這些行為讓人煩惱,也讓人擔心。
有時候,我們還沒走進一段關係,就已經全心投入—— 回訊息的速度會讓我們在意半天,對方一個無心的笑話,也能在心裡反覆播放。 你也曾經這樣嗎?
上一篇我們談到,孩子的行為有時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一種訊號。訊號的背後,往往藏著他們還無法說出口的情緒、需求或困難。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麼做?
在伴侶關係出現背叛、欺瞞或重大信任危機後,許多人都會面臨一個困難的抉擇——該不該把真相說出來? 我們習慣相信誠實是關係修復的第一步,但現實中,有些人聽見了真相,卻更痛了。
當一段關係裡的謊言被揭開,許多人驚訝地發現,自己第一時間不是痛哭或崩潰,而是變得冷靜、銳利,甚至有些瘋狂地拼湊每一個細節:訊息紀錄、對話邏輯、行蹤時間差……彷彿只要能掌握完整真相,就能在崩塌的世界中重
不管是課業、人際、情緒,總覺得「他好像變了」? 也許他開始晚睡、沉迷螢幕,變得難以溝通; 也許他不再願意談學校的事、開始對家人不耐煩,甚至不想出門。 你試著和
有時候,真正讓人累的,不是傷害本身,而是別人對我們說「你該原諒了」。
當關係中的對話一次次被「情緒誤讀」打斷,最常出現的反應是反射式的回應:急著澄清、否認、或是更直接地反擊。
在人際互動中,言語從不是第一個出現的信號——我們早在開口前,就已透過表情、語氣與姿勢,傳達了內心狀態。
當關係中的信任受到嚴重損害後,「對不起」往往無法立即修復破裂的連結。上一篇文章探討了為何溝通變得困難,這篇文章將提供具體的修復實踐,幫助你們重建更堅固的關係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