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專家專欄 > 性別、多元認同與心理健康
無性戀小百科(1) -認識「無性戀」的心理準備
無性戀小百科
為什麼要先寫認識無性戀的「心理準備」呢?原因在於認識無性戀的門檻其實蠻高的,這是文獻上所謂的「文化資本」(王泓亮,2014)。通常必須要花時間理解艱澀的專有名詞與性別概念,某些知識又顛覆對世界的認識,一頭栽進去時常有一遍混亂之感。這裡提供幾個有助於認識無性戀的心理準備:
一、先認識專有名詞之後,再慢慢理解真實情況
無性戀群內異質性高,性(sex)和浪漫愛(romance)常是分開論述的,多軸線的認同會出現很多專有名詞,例如,有浪漫愛無性戀(romantic asexual)、無浪漫愛無性戀(aromantic asexual)、灰色無性戀(grey-a)、半性戀(demisexual)、同性浪漫愛(homoromantic)、泛性浪漫愛(panromantic)…等等。
剛開始搞不清楚這些專有名詞的用法很正常,就先認識個大概,隨著閱讀的量和時間增加,這些專有名詞會反覆出現,慢慢地、慢慢地,就可以區辨這些專有名詞,也會讀懂專有名詞之下不同無性戀的狀態。
二、面對群內多樣性,採取開放態度認識無性戀
在無性戀社群待久了,常聽到無性戀者自述「我是…的無性戀,但是其他人可能不是這樣」、「我之前比較偏向…的無性戀,但是現在比較偏向…」、「我對性的感覺是正向的,…但是有時候我會…,也不一定那麼正向」。
無性戀者會描述某種情況,再補述很多細節,不要覺得無性戀囉嗦又瑣碎,隨著時間久了,閱讀量多了,慢慢地、慢慢地,就可以大概知道「原來,我眼前的無性戀者是這樣的」、「原來他們必須得講得那麼詳細才有辦法精準的標籤自己」、「原來那些補述對每一個人都是有意義的」、「原來是我自己的知能有限,才會嫌他們囉嗦」。
三、無性戀社群持續發展,目前資訊仍十分有限
國內第一篇以無性戀為主體的研究是:王泓亮(2014)主題為「無性之愛:性化社會下的無性戀經驗探究」的碩士論文;無性戀社群也約莫在2013年之後逐漸興起,包含臺灣無性戀小組facebook、bbs、dcard等平台有無性戀的社群。相較於台灣同志運動走了30年,無性戀不論是學界或是社群僅發展了短短10年,許多知識尚在建構當中,正在被理解的路途上。
有些無性戀知識看起來很零碎,這是相當正常的事情。只要有人關注,聚集越來越多人討論,就會形成一種我們對無性戀的認識。Cowan和LeBlanc(2018)發現Google搜尋「無性戀」關鍵字的歷史軌跡有一些有趣的變化,他們發現2004年「無性戀」三個字是最常被搜尋的,但2010年「半性戀」及2013年「灰色無性戀」的搜尋頻率會突然竄升一陣子之後下降。這某種程度可以解釋,社群會逐漸形塑我們對無性戀的認識。
我個人在讀博士班的四年多,整個修業歷程幾乎浸潤在無性戀社群裡,大量閱讀文獻期刊、網路文章,和無性戀朋友對談,然而,越是認識無性戀,越是發現自己的不足,很多時候猶如瞎子摸象,只摸到了一小部位。
王泓亮(2014)。無性之愛:性化社會下的無性戀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http://doi.org/10.6832/KMU.2014.00091
Carrigan, M. (2011).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sex? difference and commonality within the asexual community. Sexualities, 14 (4), 462–478.https://doi.org/10.1177/1363460711406462
Cowan, T., & LeBlanc, A. (2018). Feelings under dynamic description: The asexual spectrum and new ways of being.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38(1), 29-41. http://doi.org/10.1037/teo0000076
發佈日期:5/8, 2024
撰文者:李亭萱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