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話,為什麼孩子聽起來不是這個意思?
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
「我明明是為他好,怎麼他好像更不開心了?」
「我已經很克制了,為什麼他還是不領情?」
「給他空間,他說我不關心;管太多,他說我煩人...」
如果這些困惑你也有過,那真值得好好聊聊了。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不夠愛孩子,而是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在他們聽來變了調。
第一個盲點:我們以為的「給空間」,孩子感受到的是「被丟下」
孩子情緒不好時,大人或許常想: 「先別打擾他,讓他自己消化一下。」
但孩子心裡可能在想: 「我這麼難受,爸媽都不關心我...」
換個說法試試: 「我看到你好像心情不太好,我就在這裡,你想說的時候隨時找我。」
差別在哪?前者是「你自己處理」,後者是「我陪你一起面對」。尊重界線的陪伴,是讓對方知道你仍在場。
第二個盲點:我們以為的「提醒」,孩子聽到的是「否定」
當孩子搞砸了什麼事,家長脫口而出: 「早就跟你說過了吧?」 「你看,我就知道會這樣。」
孩子內心的聲音: 「我已經很糟了,爸媽還要來補一刀...」
試著這樣說: 「看起來你也很懊惱,我們一起想想下次可以怎麼做?」
同樣是想幫助孩子,但一個是「你又錯了」,一個是「我們一起想辦法」。先處理情緒,才有機會進入理性。
第三個盲點:我們以為的「堅強」,孩子學到的是「壓抑」
很多家長覺得: 「我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脆弱,要讓他有安全感。」
但孩子可能理解成: 「情緒是不好的東西,要藏起來。」
其實可以這樣: 「我今天也有點累,但沒關係,我們一起慢慢來。」
讓孩子知道,有情緒很正常,可以有情緒、也可以不馬上解決。那正是在示範:人可以真實又有力量。
為什麼會有這些盲點?
說穿了,我們都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在愛孩子。
小時候被要求「堅強一點」,我們就以為孩子也需要學會堅強。
小時候犯錯被提醒「早說過了」,我們也習慣這樣提醒孩子。
這不是錯,這只是成長中未被察覺的軌跡,是成為一名大人時,所學習到的保護機制。
只是有時候,這些機制需要更新一下。
下次,試著先問問自己
當你又忍不住要說那些「習慣的話」時:
♦「我現在是不是也有點焦慮?」
♦ 「我真正想傳達給孩子的是什麼?」
♦ 「如果我是孩子,聽到這句話會怎麼想?」
有時候,慢個三秒鐘,整個對話就不一樣了。
每個家庭都在學習,每個孩子都在成長,大人也是。看見自己的盲點,不是為了自責,而是為了更懂彼此。
►下一篇預告:「孩子那些『奇怪』的行為,其實都在說什麼?」 ——讓我們繼續練習,用更溫柔的眼睛看懂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