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極限,但不要超越極限!— 談「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與壓力覺察因應
挑戰極限,但不要超越極限!
在諮詢過程中,來訪者常會說「我的壓力好大,我喘不過氣了」,「這些生活發生的事壓得我好累」,當我更細緻地探詢到底是什麼事件讓來訪者感受到壓力,答案五花八門,包括:和導師班主任的關係不睦、和伴侶或父母或朋友的互動中有過不去的事、對自我成就無法肯定、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走、目前生活中遭遇的挫折… 等等。
生活中有好多「壓力」。 到底,壓力是什麼? 面對壓力我可以怎麼做來讓我自己好過些?
「壓力」在WHO(世界衛生組織)中的定義為「導致身體、情緒或心理緊張的任何類型的情緖變化反應。 壓力是自我生理對需要注意或採取行動的任何事情的反應。 每個人都會在某種程度上經歷壓力,而應對壓力的方式會對幸福感產生重大影響」,看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壓力」已成為多數現代人的日常用語,我們會感受到「在面對生活變化時,我們對於自身能力、資源、需求和期望的知覺和評估後,覺察超出我可承受或可因應的範圍,進而引起的負面情感反應,像是焦慮、 緊張、憤怒、憂鬱等」。
壓力是全然不好的嗎? 在1908年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Robert M. Yerkes)和約翰·迪靈漢·多德森(John Dillingham Dodson)經實證後提出動機(有動機想去做某些事因而產生壓力)和表現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幾件事:
1. 不要害怕壓力:在一定範圍內,動機強烈程度和表現好壞呈正比。 我們常說希望生活不要有壓力,但完全沒有壓力,會想要懶著賴著癱著,對想要、或需要表現的事沒有幫助,可能反而增加焦慮,另外,也可能感受到生活沒有目標,反而容易產生「無意義感」。 反過來說,自己有想做的事,必然有想做好的期待,而自我期待是種壓力,但也可說是激勵自已往好的方向走的動力。 水能覆舟、亦能載舟。
2. 要覺察「峰值」:當壓力大到什麼時候? 我的表現反而下降? 這個「峰值」在哪裡? 這是需要被意識到的,因為承受太大的壓力,反而表現會不佳。 簡單例子回想,有沒有一個機會在重要考試前我反而拉肚子? 或是,我前一晚準備很久的上台演說,在站上眾人面前的那一刻卻腦袋一片空白? 是的,這是壓力太大,反而表現「不如預期的正常水準」。 所以,什麼時候是我的峰值? 我要如何覺察? 這是之後討論的重點。
3. 不用過度擔心,只要覺察就有調整的可能:超過峰值一點點,也不用擔心,適當的調整,是可以回到最佳狀態的。 也許是疲勞、也許是緊張、也許是軀體化(生理)反應,這都是正常的,請不用擔心,將它視為一種提醒,溫柔地接納它,再慢慢調整狀態或練習放鬆,就可以了,在覺察後做出相應的調整,「耗竭」狀態即可避免。
所以重點是,可以努力為生活為前途為目標衝刺,但要怎麼「覺察」自己的「峰值」呢,以發揮最好效率、效益? 在我空中瑜珈中的經驗,可以有點領悟。
「我們要挑戰極限,但不要超越極限」。
老師在我手顫抖著用力推、掛布晃得像盪鞦韆時,說了這句話。 後面當然也還說了很多,類似手千萬不能放、要先做好安全確認再伸手或腳、在布上感覺自己身體的肌肉,累了寧願先下布休息再上。
最後的4分鐘,躺在布上像顆蛹般大休息時,身體累癱了,腦袋卻突然冒出來訪者問我「不試試看怎麼知道自己極限在哪裡?」 、「我要怎麼知道這是我的極限了呢?」。
人生走馬燈,瞬間跑過了我的青春年少。 逼著自己拿出全部的力氣後,再拿出更多力氣去面對工作,總是鼓勵自己「再試一下」、「再撐一下」、「你可以的」、「別人都可以你沒理由不行」、「只能醬嗎爛草莓」,當然最後面臨了內外夾攻精力耗竭的一天。 只是到底我要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才是極限了呢?
也許就像去上空中瑜珈課,有個教室提供安全的空間、有個老師提供個參照、有些同學一起上布互相激勵,有個對自己今日及此刻身心狀況的關照,感受每一刻肌肉的張力,訓練朝美麗的目標前進,但過程中沒力推出去、左右手打結、上不了布、翻錯邊纏住布,偶爾的進進退退就溫柔如常地接受,不過就是下了布、喝口水、重新呼吸吐息,再來一次, 就好了。 好像,這才是可長可久的方式吧...
寫下來的很長,但在掛布上只是電光火石的說不出的一瞬間,因為其他更長的時間,我在像蟲繭般晃悠著幾乎睡著了。
發佈日期:4/20, 2024
撰文者:林怡秀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