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是不是也正在為孩子擔心?
最近,你是不是也正在為孩子擔心?
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
不管是課業、人際、情緒,總覺得「他好像變了」?
也許他開始晚睡、沉迷螢幕,變得難以溝通;
也許他不再願意談學校的事、開始對家人不耐煩,甚至不想出門。
你試著和他說話,他卻只回一句:「不要吵我。」
你感覺得到,有些地方不一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都在努力,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面對孩子的變化,有些家長會急切地提醒:「你要加油,不然怎麼辦?」
有些則盡可能溫柔地陪伴,希望他能慢慢打開自己,但心裡其實早已感到焦慮與無力。
這兩種反應,其實沒有誰比較正確。
它們都是我們在面對「不知道怎麼幫孩子變好」時,最直覺的反應方式。
而這份反應背後,藏著的是關心、期待,還有一點點害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的表現,也可能在替生活說話】
在晤談中,我們不會急著判定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而是會問——孩子現在的表現,是不是在反映他正經歷什麼?
有時候,是課業壓力、人際摩擦、對自己的期待落空;
有時,是青春期本身帶來的身心變動與不安全感;
也有時候,是在家庭裡感受到一些難以消化的情緒氣氛——
太安靜、太緊繃、太忙碌,或者太習慣壓抑不說。
孩子的沉默,可能是一種保護;
孩子的叛逆,可能是一種求助;
孩子的退縮,可能是他正在對世界感到不確定,還找不到適應的方法。
所以,當孩子改變時,與其急著找出「是哪裡出了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他正在經歷什麼?他想讓我們知道什麼?
如果你也在想:「那我該怎麼觀察?」——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幾個常見的觀察線索與心理學角度,協助你更理解孩子當下的表現背後,可能在傳遞什麼訊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麼,從哪裡開始呢?】
與其立刻尋求解方,不如先練習提問與觀察:
• 「我最近過得怎麼樣?」
• 「我和孩子的互動,有沒有哪裡卡住了?」
• 「我們是不是很久沒好好聊聊,而只是處理事情?」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它們可能是關係改變的起點。
下一篇,我們會談談:
從心理學角度,怎麼觀察孩子的行為,才能看懂他真正的需求?
#小水怪談關係 #親子互動 #孩子行為觀察 #心理學視角 #家庭系統 #孩子變了嗎 #情緒教育 #親子溝通 #父母成長 #心理健康 #陪伴而非控制 #家庭動力 #成長中的孩子 #孩子的情緒怎麼了 #自我照顧 #關係修復 #育兒心理學 #理解而非批判 #孩子教會我們的事 #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