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謊言被揭穿:為什麼不是先難過,而是瘋狂搜證?

分享到

當謊言被揭穿:為什麼不是先難過,而是瘋狂搜證?

——揭穿謊言後的創傷反應與心理守備機制——

 

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

 

 

當一段關係裡的謊言被揭開,許多人驚訝地發現,自己第一時間不是痛哭或崩潰,而是變得冷靜、銳利,甚至有些瘋狂地拼湊每一個細節:訊息紀錄、對話邏輯、行蹤時間差……彷彿只要能掌握完整真相,就能在崩塌的世界中重新找回一絲秩序。

這並非冷漠,也不是純粹的報復心理。這種近乎強迫式的「搜證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深層的創傷反應——是心靈試圖自我修復的本能。

 


 

搜證,是一種想重新「掌控現實」的自我保護

 

遭遇背叛的當下,摧毀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整段關係——那些曾深信的「你是愛我的」、「我可以放心」的信念瞬間碎裂。

面對突如其來的心理震盪,大腦啟動求生本能:藉由「找出真相」來換取掌控感。

 

有些人翻遍對話紀錄,逐字檢視;有些人比對時間、行程、社群資訊,只為拼湊一個可理解的版本。

這種看似理性冷靜的行為,其實是「用邏輯填補情緒裂縫」的努力。

 


 

最痛的,不只是被騙,而是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笨、太慢發現

 

當事人常說:「我不是不能接受事實,我只是無法接受我一直沒發現。」

這句話點出了謊言帶來的另一層創傷:羞辱感。那是一種「我被當傻子」的羞愧與失落,特別是當謊言持續一段時間、甚至牽涉多人共謀時,更容易引發「我是不是太遲鈍」的自我責難。

有時候,我們討厭的不是謊言,而是那個「最後一個知道真相」的位置。

 


 

揭穿的不是對方,而是我們曾相信的愛

 

許多人在回顧被背叛的經歷時,最揪心的並非事件細節,而是會反問自己:「那些快樂是真的嗎?還是我一直都在自我欺騙?」

謊言之所以讓人崩潰,正是因為它動搖了整段關係的基礎,也摧毀了對於愛的純粹想像。每一段美好回憶都被打上問號,每句承諾都失去重量。

在那一刻,有些人選擇質問,有些人選擇沉默,不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因為失去了對「我們」的信念。

 


 

我們不單要真相,而是渴望有人承認我們有多受傷

 

在面對謊言的過程中,溝通常陷入錯位的泥淖:

一方急著解釋:「我不是不愛你,我只是……」

另一方卻在心裡吶喊:「你到底懂不懂,這件事對我有多痛?」

事實固然重要,但其實,光有事實,往往無法填補心裡的空洞。

在瘋狂搜尋細節的背後,有一部分是想「知道更多」,但也許,不是只想知道你做了什麼,而是想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我有多不安與痛苦。

 


 

重建,不是拚湊所有細節,而是允許自己停下來喘口氣

 

搜證是一種暫時性的心理守備,但長期而言,它可能也會讓人陷入無止境的懷疑與痛苦。

若每一次訊息的延遲都會被解讀為新的謊言,每一個回憶都需要被驗證,那麼這段關係,即使選擇繼續,也會變得疲憊不堪。

療癒的開始,或許是承認:沒有任何真相能完全讓我們不痛。

而真正能帶來安全感的,不是對方給出完美的答案,而是彼此願意留在這場混亂中,慢慢修復彼此的信任。

 


 

小水怪悄悄話:

 

揭穿謊言的那一刻,裂開的不只是關係,更是對自我判斷的信心。

若你正處於這樣的混亂中,請記住——你不是太敏感,也不是太脆弱,而是在面對一個足以動搖任何人的真相。

請給自己一些時間,也給自己一點空間。

不急著做決定,而是先安放那個「不想再被騙、也不想繼續猜」的自己。

 

 

#心理諮商 #親密關係 #感情問題 #情緒反應 #感情創傷 #信任危機 #自我療癒 #關係經營 #伴侶關係 #情緒勒索 #揭穿謊言的那一刻 #信任崩塌後 #愛裡的羞辱感 #創傷反應不是脆弱 #真相與修復 #被愛的人騙了 #愛不是猜謎遊戲 #我還能相信你嗎 #我們怎麼走到這一步 #小水怪談關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