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不出來,是因為你太挑?還是太怕後悔?——在自由裡迷路的大人們

分享到

選不出來,是因為你太挑?還是太怕後悔?——在自由裡迷路的大人們

#小水怪聊聊現代人心理文明病|04

 

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
 
「今晚要吃什麼?」
「太多了我選不出來,每家看起來都好吃又怕踩雷……」
 
「這件衣服好像不錯,先結帳好了。」
三分鐘後,滑到另一家同款、價格便宜一半——內心瞬間崩潰:「我是不是太衝動了!」
 
這些對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你可能擁有一整頁的外送App收藏清單、行程規劃筆記、購物車代結帳清單,卻總在「決定」的那一刻卡住。明明有這麼多選項可以挑,卻反而變得焦慮、遲疑,甚至有些挫敗。
我們以為自由是幸福的象徵,卻沒想到——太多的自由,也可能成為心理上的枷鎖。
 
今天想跟你聊聊:「選擇困難症」,這種在資訊過剩時代中悄悄蔓延的文明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選擇變成壓力,而不是權利】

 
「選擇」本該是一種權利,但現在,更多人開始把它當成一種壓力。
我們不再只是想「做出選擇」,而是渴望「做出完美選擇」。點錯一份餐,彷彿浪費了一次珍貴的用餐機會;選錯一份工作,好像整個人生就偏了方向。
 
這種焦慮背後,是一種害怕後悔的心情。我們太熟悉社群媒體上別人「選得很對」的生活樣貌,進而放大對自己決定的懷疑。久而久之,每一次選擇,不再只是行為,而是內在價值與能力的測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麼越自由,反而越不會選?】

 
在《選擇的悖論》中提到:當選項過多,人們反而更容易感到不安,並對自己的選擇不滿。這個現象被稱為「選擇癱瘓」(choice paralysis)。
但除了外在資訊太多,還有幾個常見的心理因素,也容易讓人卡在選擇的十字路口:
 
❶ 完美主義者的陷阱
選擇困難的人,常常不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是害怕選錯、後悔、不夠好。他們對每個選項的結果都預想得太遠、太完美,也因此更難下決定。
 
❷ 自我價值的投射
在「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什麼樣選擇」的觀念影響下,很多人把選擇當作身份的證明。於是,原本只是一雙鞋、一部影集,也變成了「我是不是個有品味的人」的評斷標準。
 
❸ 從小習慣被安排
也有不少人從小被要求乖、聽話、配合,被照顧得太好,反而少了練習選擇與承擔後果的經驗。當面對「自己可以決定」時,反而感到茫然與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其選最好的,不如選得安心的】

 
如果你也常覺得「不知道該怎麼選」,那麼或許可以試試以下的小練習,幫助自己從混亂中慢慢釐清內在聲音。
 
練習「夠好就好」的決策力
1. 想一件小事,例如明天穿什麼。
2. 設定三秒,直覺選一件。
3. 不重選,觀察自己的反應。
 
你可能會浮現「這件不夠好看」之類的聲音——那正是我們與「夠好就好」的距離。
這個練習不是要你選得完美,而是學習在不確定中前進、在決定後安住。
 
如果你願意進一步,記錄一週一次「我選了什麼 → 結果如何 → 現在感受如何」,會發現——最重要的不是選得對不對,而是:我是否能相信自己,承擔每一次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水怪悄悄話】

 
現代人常常被教導「做最好的選擇」,但我們更需要練習的是——在選完之後,不自責、不後悔、不回頭。
 
那些反覆猶豫、來回糾結的時刻,不一定是優柔寡斷,也可能是你對人生負責的方式,只是方式有點累了。有時候,讓決定變簡單一點,不是草率,而是放過那個總想「選得最好」的自己。
 
人生不是要選到最完美的路,而是走出一條,讓你可以自在前行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小任務:分享這篇給那個總是問「你覺得我該選哪個」的朋友,並提醒他——「你不是選不出來,你只是太想選對!來,我們一起練習『選就對了』」
 
 
 
#選擇困難症 #自由焦慮 #完美主義者日常
#選擇障礙 #選擇焦慮 #心理健康
#焦慮 #後悔 #生活選擇恐懼症 #過度思考
 
#有被說中 #今天也想被理解 #在選擇裡迷路
#決定困難患者 #不想再懊悔了 #我們都想選對
#內在劇場太多 #到底要選哪個 #現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