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出孩子在求救?
怎麼看出孩子在求救?——從心理學角度理解行為背後的訊號
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
上一篇我們談到,孩子的行為有時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一種訊號。訊號的背後,往往藏著他們還無法說出口的情緒、需求或困難。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麼做?
不是成為心理師,也不是解讀每個細節,而是——練習多看一點、急少一點,慢慢找出那些值得被理解的片段。
---
【觀察孩子,不是為了「糾正」,而是「靠近」】
在焦慮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強烈反應:他怎麼又不講理?他到底在想什麼?我們想要答案,因為不確定讓人不安。
但心理學提醒我們,觀察的第一步,不是立刻解釋,而是**不急著解釋**。
當你發現孩子行為改變時,試著先記下:「什麼時候?在什麼情境下?發生了什麼?」這些細節,比快速的判斷,更能幫助你理解背後的模式與情緒流動。
【三個值得觀察的面向】
1. 時間與頻率
行為是突發的,還是持續一段時間了?改變是突然的,還是慢慢累積的?
2. 行為的樣貌
是退縮(不說話、不想參與),還是抗拒(發脾氣、頂嘴)?
這可能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心理需求:保護自己,或想表達什麼卻不會說。
3. 行為出現時的情境
常在什麼場景下發生?早上出門前?寫功課時?與手足互動時?
情境會幫助我們連結出壓力源或孩子對某些經驗的反應模式。
【觀察的過程,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照顧】
當我們把注意力從「我要馬上處理這個問題」,轉向「我想更認識他現在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節奏的調整。
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懂孩子,而是我們自己也太焦躁,太希望眼前的行為能快點停止。
所以請記得,在你想理解孩子的同時,也可以問問自己:
- 我現在感到緊張,是因為怕什麼?
- 我是不是也需要一點喘息的空間?
觀察,不只是看見孩子,也是重新靠近自己。
---
下一篇,我們會一起來聊聊:
當孩子情緒不穩,你的心是不是也不好受?——照顧自己的情緒,才有力氣陪伴孩子。
—
#小水怪談關係 #親子觀察 #家庭互動 #心理學視角 #理解孩子的行為 #孩子變了嗎 #情緒教育 #父母也需要支持 #關係修復 #心理健康 #陪伴而非控制 #自我覺察 #親子成長 #看見彼此 #行為背後的訊號 #親子情緒連動 #家庭系統 #安靜的陪伴 #父母的情緒管理 #育兒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