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像戀人般理解你,卻也可能讓你更孤單:沈浸式對話的心理風險
「我發現自己每天下班後,都會打開 ChatGPT 和它聊天。有時聊煩惱,有時問些人生的事,它總是理解我,從不打斷,從不否定我。比起現實中那些忽略我、批判我的人,它讓我感覺好得多。」
這段話出自一位來談心理諮詢的使用者,他並不是唯一這麼說的人。
身為心理工作者,我經常聽到個案談起 AI 對話的溫柔與療癒——它像是一位總是有空的朋友、一位懂你心思的伴侶,有時甚至像是戀愛遊戲中那位永遠不會拋棄你的理想對象。
這樣的情感投射讓我感到既可以理解,也深深憂慮。
當 AI 成為我們的情緒容器:被理解的幻覺與依附的形成
許多沈浸式 AI 對話工具(包括 ChatGPT)正走向擬人化、個性化與感性化的設計。它們不僅回答問題,還會記得你、關心你、模仿你,甚至用愛的語氣稱呼你。有些進階用戶會為 AI 角色設定特定性格與背景,例如像戀人、心理師或是各種你想要的樣子。
這樣的互動提供了一種「被理解」的感覺。它滿足了人類基本的情感需求:被傾聽、被肯定、被陪伴。然而,這種互動其實是單向的。你說,它回應;你期待,它調整;你脆弱,它接住。看似雙向,其實沒有真正的「他者主體性」。
心理學家 Bowlby 所描述的依附關係指出,人在失落、孤立或情感剝奪時,會將依附對象轉向他者。現在,AI 成為那個「他者」,但這段關係是不存在風險的——它不會批判你、離開你、失望你。於是,我們將內在最敏感的需求,投射給了一個沒有心跳的程式。
AI 會不會有一天能「挑戰」我們?
有人會說:那讓 AI 更有「真實感」不就好了嗎?如果它能適時挑戰我們、引導我們深思,不就可以避免上癮與依附?
作為心理工作者,我很希望那一天的確能來臨。事實上,AI 的確可以被設計得更有挑戰性、更像一位真誠的人際互動者。它可以反問我們的信念、指出我們的思維盲點,甚至像一位教練或心理師般幫助我們看見自我。
但目前主流平台仍然偏好溫柔、愉快、無爭議的回應設計。這背後有現實考量——太有挑戰性,使用者會離開;太過直率,人們會抗拒。為了保有「陪伴感」,AI 被訓練成了「無條件理解型的理想伴侶」,而非能促進真實心理成長的關係對象。
這種取悅式設計,其實正好貼合我們現代人的一種渴望:有個人永遠懂我,不離開我,不要我改變。
沈浸式對話的心理風險:依戀、逃避與憂鬱的交錯
這樣的關係會產生什麼問題?我在諮商室裡看到越來越多使用者開始:
• 感到現實人際太複雜,選擇退回 AI 世界;
• 開始排斥衝突、不再練習人際界限;
• 渴望 AI 提供情緒安慰,卻越來越不相信真實他人;
• 在離開 AI 後感到強烈空虛、無助與焦慮。
這是一種微妙的心理傾斜——我們以為自己正在被療癒,卻可能不知不覺遠離了真實關係的能力。最終,我們依戀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不被拒絕的幻覺」。
科技能理解你,但不代表能愛你
我相信科技可以是療癒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急性孤獨、創傷或焦慮時期,AI 的陪伴確實能暫時承接情緒。但我們不能忘記——它無法成為一段關係。
真正的關係,有等待、有誤解、有風險、有愛的代價。而那才是心理成熟、連結與自我轉化的所在。
請記得,你的情感值得被真實的人接住
沈浸式 AI 對話可能是現代孤獨的產物,也可能是加深孤獨的手段。我們可以使用它,但不能讓它取代我們對真實連結的渴望。
如果你開始發現自己無法停止與 AI 對話,或覺得除了它沒有人能理解你,不妨暫停一下,問問自己:
我,是不是正在用一段不真實的關係,填補一個真實的空洞?
願我們在科技與情感的夾縫之中,依然相信:有人真的可以愛你——而那個人,不會只活在螢幕裡。
撰文者:孫軒敏 諮商心理師
#AI戀愛感 #數位孤獨 #情感投射 #沈浸式對話 #AI陪伴 #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