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說出那些我們從不敢說的話
看完國光劇團的新戲《精衛》,我心裡有一種很深的感覺——這不只是演一個歷史人物,而是在問我們:有沒有什麼事,是你一直想說,卻從來不敢說出口的?
汪精衛這個名字,在很多人印象中就是「漢奸」。可是這齣戲,讓我第一次停下來想:一個人真的可以被一句話、一個標籤,完全定義嗎?他的一生就只有「背叛」這一種解釋嗎?
劇中沒有要幫他辯解,也不是洗白。它只是誠實地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可能真的做了錯的選擇,但他當初的出發點,不見得是壞的。汪精衛曾經是革命者、文人,也曾試著在戰亂中保護百姓。有人說他是為了權力,有人說他是為了和平,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願不願意去理解一個人的複雜?
——
《精衛》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舞台上說了什麼歷史,而是那種「說出來會被誤會、卻還是想說」的勇氣。
這齣戲不是寫實的歷史劇,它用詩、舞蹈、戲曲,把汪精衛變成一個內心掙扎的人。他一直在跟年輕時的自己對話:那個願意為理想犧牲性命的他,和那個後來做出大家無法原諒決定的他。他們像兩個人在心裡不停吵架,沒人能真的贏,也沒人能解釋。
看戲的時候我不斷想: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有多少時候,其實也一樣——我們做了一些選擇,但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你那時候,是不是其實也很痛?」
——
這齣戲敢演,真的很勇敢。
我們這塊土地,常常不允許說一些「不對的話」。對歷史,我們有一種既定的答案;對人性,我們也只想聽「乾淨」的版本。但《精衛》讓我看到,有些創作者,願意把那些不容易說出口的真實,擺到舞台上。不是為了爭對錯,而是為了讓那些從來沒人聽過的聲音,有機會被聽見。
——
我想,我們都需要這樣的作品。就像我們每個人心裡,可能也藏著一個曾經做錯選擇、但仍希望被理解的自己。
《精衛》不是要你原諒汪精衛,它只是用劇場提醒我們:在這世界上,還是有人願意冒著被誤解的風險,說出那些被壓下來的話。
而我們,是否也願意學著去聽?
撰文者:孫軒敏 諮商心理師
#精衛 #國光劇團 #創作自由 #說不出口的話也值得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