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在吵什麼,還是只聽見我在生氣?

分享到

 

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

 

在一段關係裡,我們總被教導要包容、體諒、冷靜,似乎「不吵架」才代表關係健康。但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許多重要的界線,往往是在吵架中才第一次浮出水面。

當我們吵起來的時候,並不總是為了贏,而是因為有些事我們無法再退讓、有些感受不想再壓抑。

 

我們以為在「爭執」,其實是在說:「這是我在意的地方,你看見了嗎?」

 

 


 

吵架不是攻擊,是界線被踩到了的反應

 

一段話反覆講卻沒被聽見、一個習慣讓人覺得被忽略、一種行為反覆踩在忍耐邊緣——當這些情緒累積到臨界點時,衝突往往就爆發了。

 

這不是突然的情緒,而是長期累積的界線訊號:

  • 「我不是在無理取鬧,而是在提醒你,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 「我不是愛發脾氣,而是我不想再為難自己來成全你了。」

 

當我們開始吵,常常是在為「我能承受到哪裡」劃出一道線。

而這條線,也許我們自己都從來沒有認真看過。

 


 

從來沒吵過,不代表你們沒有問題

 

不吵架,未必是關係好;有時候,是因為一方不敢說,另一方不願聽

「都可以」「沒關係」「你決定就好」,這些話語背後,可能藏著太多未說出口的忍耐與妥協。

 

如果每一次不舒服都被吞下,關係裡的界線就會越來越模糊;

如果總是害怕表達不滿,久了連自己也會忘記哪些事其實是不能接受的。

 

吵架,有時是一種失控;但不吵,可能是更深的失連。

 


 

真正讓人累的,不是衝突本身,而是界線長期不被尊重

 

許多情侶在衝突後感到疲憊,不是因為吵得多,而是因為每次都在重複同一種受傷感

— 他總是把我當沒說過。

— 我講了也沒用,他還是照他的方式做。

— 為什麼我一定要發火,才有人願意停下來聽我說?

 

這些感受的根源,往往都來自於:我劃的界線,從來沒有被當回事。

 


 

學會在吵架中說出「我在意什麼」

 

我們不能保證每一次溝通都很平和、理性,但我們可以練習在爭執裡,說得更清楚、更真實:

  • 把「你每次都這樣!」換成「當你這樣做,我覺得我被忽略了」
  • 把「你根本不尊重我!」換成「我需要我們可以事先討論,而不是被告知」

 

不是為了責怪對方,而是為了說明:這是我願意靠近你,但也希望被尊重的位置。

 

enlightened小水怪悄悄話:

吵架,並不代表我們愛得不好;相反地,願意爭執,往往代表你還在努力守住自己在關係裡的位置。

因為你在意,所以你不想默默退讓。因為你珍惜,所以你才想要被看見。

 

如果哪一天你學會了好好吵架,那就代表你也學會了:怎麼用自己的方式,站在愛裡、摩擦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