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一個讓人痛苦的環境,真的是逃避嗎?

分享到

 

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逃避沒有不好
與其被愛拖累,還不如單獨去飛」——A-Lin《逃避沒有不好》

 


 

當離開成為一種勇氣

你是否曾經在某個深夜,盯著手機螢幕上的辭職信草稿,遲遲不敢按下發送鍵?你是否曾經面對總是貶低你的朋友,卻因為「友情」二字而選擇忍耐?你是否曾經想要暫停一段讓你痛苦的感情關係,卻擔心別人說你不夠努力經營?或者,你是否曾經想要拒絕家人的過度期待,卻害怕被指責為不孝、不負責任?

社會總是告訴我們,逃避是可恥的。離開意味著你輸了,意味著你不夠堅強,不夠有毅力。這些聲音在我們耳邊嗡嗡作響,讓我們即使在痛苦中也不敢喊停,深怕被貼上「逃避者」的標籤。

——————但是,當環境充滿毒性,當關係讓你窒息,當每一天都需要巨大的心理能量才能維持表面的和諧時,選擇暫時離開,真的是逃避嗎?

 

重新定義「逃避」的意義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能夠察覺到環境或關係對自己的傷害,並且採取行動保護自己,這其實是一種高度的自我覺察能力。許多人在有害關係中待久了,反而失去了感受痛苦的能力,習慣了被貶低、被控制、被忽視,這才是真正危險的狀態。

當你感受到不舒服,當你的身心發出警訊,這代表你的自我保護機制正在運作。承認自己的感受,正視這些不適,本身就是極其了不起的第一步。這不是軟弱,而是勇氣。

 

真正可貴的是,你有感覺到不舒服,而不是一味忍耐。

你有能力辨識壓力源,而不是無止境地內耗。

 

我們當然不能永遠逃避所有困難,但在感受到傷害時,我們有權利暫停、喘息、重新整理自己。這個「暫時」給了我們修復的空間,讓我們能夠以更好的狀態重新面對挑戰。

 

▋如果你正處在那個快要撐不住的階段,請記得:

1.     允許自己有感覺

  不舒服就是不舒服,痛苦就是痛苦,感受本身沒有對錯。

2.     能夠逃開的,不一定是不重要的。

 但你願意承認它的重量,就已經是一個起點。

3.     不舒服,是可以先感覺就好的。

  給自己時間和空間,不代表你永遠不會面對問題。

 

有沒有什麼聽了讓你能鼓起勇氣照顧自己的歌?

歡迎到粉專留言分享,讓也在掙扎中的人們一起聽聽吧。

 

#療癒歌單 #自我照顧 #逃避沒有不好 #心理健康 #你可以先顧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