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不能不再拆開自己?——理性vs感性

分享到

李依心 諮商心理師

 

「我理性上知道不能再拖了,但感性上就是捨不得。」

「我知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路,但我真的很擔心他會後悔。」

「我知道應該早點拒絕,可我就是講不出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在這樣的拉扯中自我責難,彷彿無法統一的內在感受,就代表我們不夠成熟、不夠果斷、不夠理性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理性」和「感性」,哪一個才是比較好的我?

 

我們太常被教導要「做個理性的人」。冷靜、清楚、有邏輯、不情緒化,才是做決定的唯一通行證。

於是,當內心升起「不合理的」感性反應時,我們很快地否定自己,甚至對自己的感受產生羞愧:「都知道了還做不到,真沒用。」

 

但實際上,理性與感性從來不是對立的敵人,而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兩種能力。一個幫助我們看清事情的邏輯與現實,另一個讓我們與自己的需求、渴望、恐懼連上線。

 

能夠同時擁有這兩種聲音,不是矛盾,而是完整。

 


 

這些「拉扯時刻」,不是弱,而是人的日常

  • 理性上知道彼此價值觀不合,但感性上無法輕易告別這段關係,因為其中有愛、有回憶、有一個努力過的自己。
  • 理性上明白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感性上總還是擔憂他會不會受傷,會不會錯過更穩當的道路。
  • 理性提醒自己應該堅持底線,但感性卻擔心一拒絕就會失去關係。

 

這些時刻,不是你哪裡不夠好,而是你同時在經歷多重情感的交會。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也許答案不是「選邊站」、不是逼自己壓掉某一邊的聲音,而是學著:讓這兩種聲音對話,而不是打架

 

這也是這一系列文章想和你一起探索的——

當理性與感性拉扯的時候,我們可以如何理解它、陪伴它、甚至善用它。

因為你不是錯亂,而是複雜;你不是無能,而是誠實。

 

不是不夠理性,也不是太過感性。你只是,正在當一個完整的人而已。

 


 

enlightened接下來,我們會從「為什麼明明知道,還是做不到?」這個問題開始,慢慢展開這場理性感性的內在對話旅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