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得感如何影響愛情?5種心理學解釋,教你把握真愛!

商業文章
配得感如何影響愛情?5種心理學解釋,教你把握真愛!
你是否曾在一段關係裡懷疑過自己:「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他才不再愛我?」又或是,當有人真心對你好時,你卻總是覺得不安、害怕有天被拋下?在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的諮商室裡,這樣的心聲幾乎每天都會出現。許多人以為自己遇到的是愛情問題,實際上,他們正陷入與 「配得感」 的內在拉扯。
配得感(sense of worthiness)是我們心中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被尊重、被理解」的信念。當配得感不足,即使對方真心相待,我們也可能無法感受到安全與幸福。本文將從五個心理學角度,帶你理解配得感如何影響愛情,並教你如何重建那份 「值得被愛的信念」。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不夠好」?——配得感的心理根源
在心理學裡,愛情不只是情感交流,更是一面映照自我價值的鏡子。當我們深信自己值得被愛,愛情會讓人感到滋養與安定;反之,若缺乏配得感,愛就可能變得焦慮、失衡。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的諮商心理師指出,配得感不足常見於以下幾種互動模式:
- 過度取悅型:不敢拒絕、習慣迎合,害怕讓對方失望。
- 逃避親密型:害怕被看穿脆弱,選擇保持距離。
- 自我懷疑型:即使被愛,也質疑自己配不配。
- 依附補償型:用付出與犧牲換取安全感。
愛情中的不安,往往不是因為「對方不愛」,而是我們內在深信 「我不值得被愛」。
第一種心理學觀點:童年依附如何悄悄塑造配得感?
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提出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被視為理解親密關係的關鍵。它揭示了我們童年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如何在潛意識中決定了我們成年後愛的方式。
不同依附型態,預示了我們的愛情模式
- 安全依附型:從小被穩定照顧、接納情緒,因此在關係中能表達需求、信任他人。
- 焦慮依附型:童年常感受不確定的愛,長大後容易過度依戀,擔心被拋棄。
- 逃避依附型:學會壓抑情緒、不依賴他人,害怕親密意味失控。
- 混亂依附型:常出現在有創傷或情緒暴力的環境中,既渴望又害怕愛。
為什麼童年經驗會影響成人的愛?
孩子若在成長過程中被理解、被接納,就會內化出 「我值得被愛」 的信念。反之,若照顧者時冷時熱、忽視或責備,孩子會逐漸相信「只有表現好,才有資格被愛」。
這種信念會延續到成人關係中,表現為:
- 對伴侶過度敏感,害怕對方離開。
- 壓抑情緒,擔心表達會被嫌棄。
- 無法接受被愛,覺得幸福不屬於自己。
專業觀察:從修復依附開始找回配得感
在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的諮商心理師陪伴下,許多來談者透過內在小孩探索或情緒取向治療(EFT),重新理解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連結。當他們第一次在安全關係中被真正理解與接納時,內在那個「我不值得」的聲音,才慢慢被溫柔地安撫。

第二種心理學觀點:自我價值感如何影響吸引與依附?
我們在愛裡吸引的,往往不是「對的人」,而是「能讓我們熟悉的情緒」。心理學研究稱這種現象為 自我概念一致性(Self-Concept Congruence)。
當配得感低時,我們可能:
- 無意識地選擇難以靠近的人;
- 在關係中一再扮演付出者;
- 對真誠的愛感到不自在。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的諮商心理師透過「關係模式分析」協助來談者覺察:原來那種讓人熟悉卻痛苦的愛,並不是命運,而是一種習慣。當你重新看見自己的價值,你就能開始選擇「讓你安心的關係」,而不是「讓你焦慮的關係」。

第三種心理學觀點:完美主義會讓愛變成考試嗎?
「我一定要夠好,才有資格被愛」——這是許多低配得感者的潛意識信念。他們害怕出錯、害怕不夠完美,於是愛情成了無止盡的表現競賽。
心理學家 Kristin Neff 提出的 自我慈悲理論(Self-Compassion Theory) 指出:真正的自信並非來自完美,而是來自「理解自己也有不完美的權利」。
當我們開始對自己寬容,愛情也會變得柔軟。你不再急著證明自己的價值,而能安然地相信: 「我值得被愛,不是因為我做得好,而是因為我就是我。」
第四種心理學觀點:界線清晰,愛才能更自由
許多低配得感者在關係裡常感到窒息——不是因為對方太強勢,而是自己沒有界線。
他們會:
- 將對方的情緒視為自己的責任;
- 為了不被討厭而壓抑真實感受;
- 在衝突中急著道歉,只為保留關係。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的諮商心理師提醒,健康的愛不等於融合,而是能保留「我」與「你」的距離。
| 不健康的關係模式 | 健康的界線互動 | 
|---|---|
| 迎合、討好、壓抑自己 | 尊重彼此感受、願意誠實溝通 | 
| 為對方情緒負責 | 理解但不過度承擔 | 
| 避免衝突、過度道歉 | 接受差異、共同找平衡 | 
懂得劃界線,不是拒絕愛,而是讓愛有空氣可以呼吸。
第五種心理學觀點:重建配得感的三個實際練習
要重建配得感,不需要一次改變所有信念,而是從 「理解自己」 開始。
一、練習自我對話
每天花一分鐘,對自己說:「我值得被愛,哪怕我今天只是平凡的一天。」這不是口號,而是一種心理重塑,讓你慢慢相信愛可以不必交換。
二、書寫關係故事
寫下你在關係中最常出現的情緒,例如焦慮、愧疚、孤單。問問自己:「這些感覺像不像某段童年的記憶?」書寫是重新整理生命經驗的過程,也讓你開始看見自己不是無力,而是一直在努力愛與被愛。
三、透過專業協助練習安全依附
在諮商過程中,諮商心理師會陪你練習穩定的人際互動,重新經驗「被理解、被接納」的安全感。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常運用情緒聚焦、正念覺察與關係重建技巧,幫助來談者在真實互動中,慢慢恢復配得感。
想找回配得感?讓專業諮商心理師陪你理解愛的底層需求
當你總覺得愛總是讓人疲憊、焦慮或失望,也許不是你愛錯人,而是你忘了自己本就值得愛。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提供:
- 預約制與電話初談機制:可透過線上表單或官方 LINE 預約,安排10至15分鐘初談,協助釐清需求並媒合合適的諮商心理師。
- 完整專業團隊:由多位正式諮商心理師與具督導的實習心理師組成,能因應不同生命階段與心理議題。
- 公益諮商方案:為降低經濟負擔,提供公益或低費用諮商服務。
- 嚴謹保密制度:實習心理師皆有專業督導,來談者的隱私均受完整保護。
- 多元議題與形式:情緒困擾、人際關係、自我認同、青少年議題等,皆有個別諮商與心理測評可選擇。
愛的修復,往往從理解自己開始。若你正在學習如何在愛裡變得更穩定、更自在,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願意陪你一起,看見那個值得被愛、也能真心去愛的你。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南崁本館:桃園市蘆竹區南平街35號B1
		藝文分館: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318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