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後如何修復心靈?5個心理重建關鍵,帶領花蓮災民走出陰霾

分享到

災難心理創傷

商業文章

當災難發生後,身體的傷口可以被治癒,但心裡的傷,卻往往更深、更久。許多花蓮地區的居民在地震過後,依然經歷著失眠、驚嚇、易怒、無力等反應。這些情緒其實不只是「害怕」那麼簡單,而是心理創傷的自然反應。

在這樣的時刻,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期望成為你心靈復原的陪伴者。透過專業的諮商心理師與溫柔穩定的支持,協助受災者理解自己的反應,重新找回安全感與生活的力量。

 

為什麼災難會讓人留下心理創傷?

當我們經歷天災、意外或失去重要的人事物時,大腦會啟動「求生模式」。這個模式會使壓力荷爾蒙暴增、神經持續緊繃。即使身體已經離開危險現場,心理仍可能被困在當時的恐懼中。

根據心理學研究,災後常見的反應包含:

  • 睡眠障礙、易驚醒或做惡夢
  • 聽到聲音就想起災難畫面
  • 對未來失去動力或興趣
  • 身體出現頭痛、心悸、胸悶等壓力反應

這些都是災難後的心理創傷反應,若持續超過兩週且影響生活,就需要考慮尋求專業協助。尼思湖心理諮商所提醒,每個人面對創傷的步調不同,沒有「應該」或「不該」的反應,重要的是讓自己有機會被理解與支持。

 

第一個關鍵:承認恐懼,讓情緒有空間被看見

災難後的焦慮、害怕或內疚,都是自然反應。壓抑情緒只會讓身心更加緊繃。試著允許自己感覺——可以哭、可以害怕、可以不堅強。諮商心理師通常會在初期協助來談者「標示情緒」,透過傾聽與覺察,讓恐懼被命名而非隱藏。

舉例來說,一位花蓮的中年女性在地震後出現極度焦慮,害怕回到家中睡覺。經過多次情緒探索,她逐漸理解「害怕」的背後是對家人的擔心與失落感。當情緒被看見後,焦慮自然減緩。

 

第二個關鍵:建立安全感,讓身體回到當下

對經歷災難的人而言,「安全」不只是環境穩定,更是一種身心的重建。尼思湖心理諮商所的諮商心理師在實務中常會帶領個案進行「地面化練習」:

練習步驟 目的 方法
呼吸回到身體 讓大腦知道「我現在是安全的」 緩慢吸氣數4秒、吐氣數6秒,重複三次
感覺周圍 強化身體感知 注意腳踩地面的觸感或手心溫度
描述現場 拉回當下專注 說出自己看到的三樣物品與聽到的兩種聲音

這些簡單動作能有效減少創傷閃回,讓身體重新學會「安定」。

災難心理創傷練習

第三個關鍵:重建日常節奏,恢復掌控感

在經歷災難後,許多人會失去時間感或生活秩序。這時可以從小事開始,像是規律飲食、固定起床時間、記錄每日情緒。諮商心理師指出:「恢復日常,其實是在告訴自己——我有能力重新掌控生活。」

例如有位高中教師在地震後陷入低潮,甚至辭去工作。透過逐步建立作息、參與社區志工活動,她慢慢恢復了行動力,也重新感受到自我價值。這樣的案例提醒我們:日常,是心靈重建的起點。

 

第四個關鍵:與他人連結,讓孤單不再擴大

孤立會放大心理創傷的力量。面對災難後的情緒,不需要一個人撐。與家人、朋友或支持團體連結,是情緒修復的關鍵。
「傾訴不是脆弱,而是一種勇敢。」

如果親友之間難以開口,也可以考慮心理諮商。透過專業協談,讓心有一個安全的出口。這並不是「生病」的象徵,而是對自己負責、重視心理健康的一種行動。

 

第五個關鍵:尋求專業協助,讓創傷有機會被修復

當恐懼持續干擾生活,例如反覆夢見災難、無法進入睡眠、甚至產生過度警覺或閃回時,代表心理創傷仍未被消化。這時候,專業諮商心理師能協助來談者重新梳理創傷經驗。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提供的心理創傷輔導以「安全、穩定、整合」為核心,協助受災者:

  • 釐清災難記憶與實際現況的連結
  • 透過引導式覺察減輕閃回與焦慮
  • 發展新的因應策略與自我照顧方式

在多數案例中,透過數次穩定的心理諮商,身體緊繃會逐漸放鬆,恐懼反應也明顯下降。

延伸閱讀:7 種創傷症候群舒緩方法,學會這 7 招幫助自己走出陰影!

 

災後心靈修復的三個階段:從震盪到復原

災難創傷並非立即被「治好」,而是透過時間與支持逐步修復。根據心理創傷研究與臨床經驗,多數人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修復階段 常見心理反應 諮商重點方向
第一階段:穩定期(災後1週至1個月) 容易驚嚇、失眠、焦慮、迴避談論事件 協助建立安全感與基本日常結構,如規律飲食與睡眠
第二階段:處理期(災後1至3個月) 災難記憶反覆浮現、情緒起伏大、可能出現罪惡感 透過諮商協助整理解離的記憶,讓情緒逐漸被接納與整合
第三階段:重建期(災後3個月以上) 開始恢復生活功能,但仍對特定刺激敏感 強化自我照顧與社會支持,培養面對壓力的新策略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指出,災後心靈修復最重要的並非「遺忘」,而是學會與創傷共存。當大腦重新學會「我現在是安全的」,身體才會逐漸放下防備。

 

常見的災後心理反應,這些都很正常

在災後的來談者中,諮商心理師經常觀察到以下三種常見心理狀態:

  1. 過度警覺(Hypervigilance)
    對聲音或震動特別敏感,經常誤以為災難再次發生。這是大腦在保護自己,提醒危險尚未解除。
    ➤ 建議:使用呼吸放鬆法或穩定練習,幫助身體重新識別安全訊號。
  2. 情緒麻木(Emotional Numbness)
    感覺不到情緒、無法哭泣、甚至覺得「自己不像自己」。這是心理暫時關閉系統以避免崩潰。
    ➤ 建議:從簡單的感官覺察(如聞氣味、感受陽光)開始,慢慢喚回身體的連結。
  3. 內疚與自責(Survivor’s Guilt)
    幸存者常會陷入「為什麼我活下來」的想法,或責怪自己沒有多救人。
    ➤ 建議:透過心理對話與自我接納練習,理解「生存本身並非錯誤」,這是創傷修復中最關鍵的一步。
災後心理修復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如何協助災後心理重建?

為了協助更多受災居民走出陰霾,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設有專為災後心理創傷設計的方案,提供彈性時間與公益諮商資源,讓心理支持不再遙遠。

服務特色如下:

  • 提供預約制服務與電話初談機制:可透過線上表單或官方 LINE 進行預約,並安排10至15分鐘初談,協助釐清需求、媒合合適的諮商心理師。
  • 專業心理師團隊陣容完整:擁有多位正式諮商心理師與具督導的實習心理師,能因應不同年齡與議題需求。
  • 設有公益諮商服務方案:降低經濟壓力,僅酌收場地費或合理費用,讓心理協助更可近。
  • 重視保密與專業倫理機制:所有談話內容均受專業保密規範保護,讓每一份信任都被尊重。
  • 議題涵蓋廣泛、形式多元:包含情緒困擾、壓力調適、人際關係、青少年心理與自我認同議題,提供個別諮商與心理測評服務。

若你或身邊的人仍被災難陰影困擾,請記得—— 心理創傷並非無法治癒,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療癒就開始發生。

 

心靈重建的起點,是願意尋求幫助

在災難之後,許多人會告訴自己要堅強,但真正的堅強,是懂得在需要時尋求支持。心理的傷口,就像身體的傷口一樣,需要時間、照顧與專業陪伴。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願成為你復原路上的同行者,陪你慢慢整理情緒、理解創傷,並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南崁本館:桃園市蘆竹區南平街35號B1
藝文分館: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318號4樓

若你或親友正因災難經歷而陷入情緒困擾,誠摯邀請你與我們聯繫,一起讓心回到平靜與希望的岸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