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5大誤區破解,讓你的人際、感情重回正軌
商業文章
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情緒化」?有時精力旺盛、想法湧現、話多又樂觀,幾天後卻陷入低潮、無力、想逃避人群?這樣的狀態可能不是單純的壓力或心情不好,而是躁鬱症(又稱雙相情緒障礙)的警訊。
在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我們接待過許多來談者,他們在感情關係裡被誤解為「情緒太重」,在職場中被評為「起伏太大」,甚至因此懷疑自己的人格。事實上,躁鬱症並不等於失控或難相處,而是一種需要被理解、照顧與穩定的心理狀態。只要被正確地看見與協助,情緒與人際關係都能重新回到健康軌道。
為什麼躁鬱症常被誤解?
在台灣,情緒表達仍常被視為「要控制」、「要忍耐」的事。許多人因此忽略了長期的情緒起伏,或誤以為只是「個性使然」。
諮商心理師指出,躁鬱症最大的特徵是「情緒與能量的擺盪」,這種擺盪不是單純的喜怒無常,而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與壓力因子交互作用的結果。
躁鬱症與一般情緒變化的差異如下:
| 項目 | 一般情緒波動 | 躁鬱症情緒起伏 | 
|---|---|---|
| 持續時間 | 幾小時至1天 | 連續數天或數週 | 
| 能量變化 | 稍有起伏 | 高低落差劇烈,影響睡眠與思考 | 
| 功能影響 | 可維持日常生活 | 對工作、人際、感情造成困擾 | 
| 可控程度 | 可自行調整 | 需要外在支持與心理協助 |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提醒,躁鬱症不是「性格問題」,而是心理與生理交互作用下的自然結果。唯有理解它,才能學會與它共處。
誤區一:躁鬱症只是「情緒多變」嗎?
許多人誤以為躁鬱症只是心情變來變去,其實不然。躁期的「好情緒」往往伴隨睡不著、說話快、思考過度、判斷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現花錢過多、冒險投資或過度社交等行為。鬱期則是相反的極端:意志低落、失眠或嗜睡、食慾變化、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這樣的高低循環並非個人意志薄弱,而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波動導致能量調節失衡。諮商心理師指出:「很多來談者以為躁期是『狀況好』,但其實那是壓力累積的前兆。」若能提早辨識,情緒就不會像鐘擺一樣失衡。
誤區二:只有「鬱期」才需要幫助?
許多人只在低潮時尋求協助,卻忽略了躁期的風險。在躁期中,當事人可能感覺思緒飛快、效率高,但也容易衝動下決策,例如辭職、借錢投資、情緒爆發等,往往在平靜後才感到後悔。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提醒,不論是躁期還是鬱期,穩定的作息與情緒紀錄都是核心關鍵。
建議每天記錄:
- 睡眠時數與品質
- 情緒強度(從1到10)
- 特別活躍或低落的事件
這些紀錄能協助諮商心理師判斷情緒循環,並找出與生活壓力的連結點。
誤區三:有躁鬱症就無法擁有穩定關係?
這是許多來談者最害怕的問題。事實上,有病識感與自我覺察的人,更容易維持長期穩定的關係。躁鬱症之所以影響感情與人際,常是因為情緒劇烈時,伴侶或朋友難以理解對方的變化。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的諮商心理師建議,伴侶可以用「情緒地圖」的方式,了解彼此在躁期與鬱期的樣貌:
| 狀態 | 行為表現 | 建議互動方式 | 
|---|---|---|
| 躁期 | 活躍、易衝動、說話多 | 溫柔提醒休息,避免爭辯,陪伴而非控制 | 
| 鬱期 | 沉默、退縮、易哭泣 | 傾聽與陪伴,不強迫對方「快好起來」 | 
| 穩定期 | 平衡、能溝通 | 一起建立生活節奏與支持機制 | 
透過理解與共同行動,關係可以變得更深刻,而非更疏離。諮商心理師常說:「愛不是要改變對方的情緒,而是一起找到安全的節奏。」
誤區四:情緒穩定一段時間,就代表痊癒了?
躁鬱症不是短期的情緒病,而是一場長期的心靈調適。許多人在情緒平穩後便中斷支持系統,但情緒穩定只是復原的第一步。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在臨床經驗中發現,穩定後若能持續進行心理諮商,會大幅降低復發率。
諮商心理師將修復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 階段 | 心理狀態 | 重點方向 | 
|---|---|---|
| 穩定期 | 情緒波動減緩,開始回歸日常 | 建立規律作息與情緒覺察能力 | 
| 調整期 | 學習辨識情緒前兆與壓力來源 | 練習應對技巧與人際界線 | 
| 成長期 | 自我接納,找回生活動力 | 建立長期支持網絡與自我關懷習慣 | 
在這個過程中,心理支持不只是防止復發,而是幫助你學會與自己和解。
誤區五:躁鬱症無法改善,只能一輩子忍受?
這是最常見的誤會。事實上,多數躁鬱症者在接受持續的心理支持與自我照護後,可以過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觀察到,能穩定生活的來談者通常具備以下特質:
- 定期情緒追蹤:透過日誌或 App 記錄心情,學會自我監測。
- 保持規律生活:穩定睡眠、飲食與運動有助於神經調節。
- 培養支持網絡:與伴侶、家人或朋友保持誠實對話。
- 給自己寬容時間:不追求「完全不波動」,而是「波動中仍能照顧自己」。
諮商心理師強調:「躁鬱症不是結束,而是了解自己的開始。」只要願意面對,就有修復的可能。
延伸閱讀: 焦慮症會有什麼症狀?從心理到身體的8個警訊
躁鬱症者常見的心理挑戰
躁鬱症除了情緒起伏外,還伴隨內在衝突與自我懷疑。尼思湖心理諮商所的臨床經驗顯示,以下三種情況最常見:
1. 自我懷疑與羞愧
當情緒高低起伏時,患者常會懷疑:「為什麼我不能像別人一樣穩定?」這種羞愧感會讓人更想逃避人際互動。諮商心理師會協助個案重新理解「穩定不是完美」,並透過接納與自我對話降低內疚。
2. 過度補償與耗竭
在穩定期,許多人為了彌補躁期或鬱期的損失,會拼命工作、取悅他人。這容易導致再次耗盡。透過心理諮商,學會為自己設定「界線」,才能真正維持長期的平衡。
3. 對標籤的恐懼
不少人害怕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而不敢求助。事實上,躁鬱症就像慢性病一樣,需要照顧、不是羞恥。尼思湖心理諮商所提供保密、無評價的環境,讓來談者能安全地探索情緒,而非被定義。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如何協助躁鬱症者重建生活?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以「穩定、理解、陪伴」為核心,協助躁鬱症來談者找回情緒平衡與人際信任。
服務特色如下:
- 預約制與初談機制:可線上填表或透過 LINE 預約,安排10至15分鐘初談,協助釐清需求。
- 專業心理師團隊:由多位正式諮商心理師與具督導的實習心理師組成,能對應不同年齡層與議題。
- 公益諮商方案:提供低費用實體諮商,降低經濟負擔。
- 保密與專業倫理:內容皆依專業標準嚴格保護,確保信任關係。
- 多元議題與服務形式:包含情緒調適、焦慮、人際關係、自我探索與心理測評等。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相信,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身心在提醒你:「需要被照顧」。我們希望協助你學會安放情緒,重新與生活和好。
找回關係與自信的節奏
躁鬱症不是失敗的象徵,而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的能量共處」的契機。當你開始理解自己的節奏,你也能讓關係更穩定、讓生活重新被掌控。
在【尼思湖心理諮商所】,我們陪伴許多來談者從情緒起伏中找到平衡,重新感受到安全與連結。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願意理解自己。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南崁本館:桃園市蘆竹區南平街35號B1
		藝文分館: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318號4樓
若你或親友正經歷情緒高低起伏、感情緊張或人際困擾,請記得: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力量。讓我們陪你一起,讓心回到平衡、讓關係重新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