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讓你總是和另一半吵架?7技巧教你重建被侵蝕的親密關係

分享到
一雙手正嘗試將被撕成兩半的紅色紙質心形拼湊起來象徵分手與破碎的心

商業文章

「為什麼他總是突然情緒爆炸?」「我只是關心他,他卻說我不懂他。」——這是許多伴侶在面對躁鬱症關係時的真實心聲。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故事:兩個人明明相愛,卻因為情緒起伏、誤解與疲憊,一次次陷入爭執與疏離。躁鬱症不僅影響情緒,還會深刻地動搖關係的安全感與信任。但只要方法正確、彼此理解,愛仍有機會重新找回節奏。

 

什麼是躁鬱症?為什麼它會影響感情?

躁鬱症(雙向情緒障礙)是一種情緒能量高低起伏劇烈的狀態。在「躁期」,人可能變得話多、精力旺盛、想法快、衝動行事;在「鬱期」,則可能退縮、無力、易怒或自我懷疑。
這樣的極端轉換,讓伴侶往往難以預測對方的反應,進而引發誤會或爭吵。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的諮商心理師指出,躁鬱症並不是「個性不好」或「情緒控制差」,而是大腦神經傳導與壓力調節的問題。當我們理解這一點,溝通的方式與期待就會不同。

 

第一個技巧:先辨識「情緒期」再對話

許多伴侶吵架的關鍵,在於雙方都沒有意識到「情緒正在影響溝通」。躁期的時候,情緒高漲、語速快、思緒飄移,容易誤以為自己「很清醒」,但其實判斷力下降;鬱期時則容易放大負面想法,覺得「對方不在乎我」。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建議伴侶學會辨識對方目前的狀態:

  • 若對方正處躁期:先「延後」對話,避免當下爭論。
  • 若對方陷入鬱期:降低對話強度,多用陪伴代替追問。

這不是逃避,而是尊重當下的心理狀態。懂得等待,反而能讓溝通變得更有效。

 

第二個技巧:用「我感覺」取代「你怎麼又」

諮商心理師指出,躁鬱症伴侶常陷入「指責循環」——一方說「你又發脾氣」,另一方覺得「你不理解我」,結果雙方都受傷。

試著將語句從「你怎麼又…」改成「我感覺…」。例如:

  • 「你又生氣了」 → 「我感覺現在氣氛有點緊張,我有點不安。」
  • 「你都不理我」 → 「我感覺有點被忽略,我希望能靠近你一點。」

這樣的表達讓對方不會被攻擊,而是聽到你的感受。情緒溝通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讓彼此安全地表達。

 

第三個技巧:別急著解釋,先穩定身體反應

當一方情緒高漲、另一方焦慮想解釋時,爭吵幾乎無法避免。研究顯示,當情緒強烈時,大腦的理性區會暫時「離線」,所以越講越沒共識是生理反應,不是誰的錯。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建議伴侶建立「冷靜協議」——當其中一人感覺自己快爆發時,可以主動說「我需要五分鐘呼吸一下」,雙方約定暫停對話,等冷靜後再繼續。

這樣的休息不是逃避,而是讓彼此從戰場回到安全地帶。許多來談者實踐後發現,只要多一分鐘呼吸,吵架的次數真的會減少。

 

兩隻手拿起一張帶有輕蔑微笑表情符號的紙卡,周圍散落著各種情緒表情符號,背景為鮮黃色

第四個技巧:建立共同的「情緒預警表」

躁鬱症的特徵之一是情緒起伏有週期性。諮商心理師常建議伴侶一起製作「情緒預警表」,幫助辨識情緒變化的前兆。

狀態 可能徵兆 建議行動
躁期前兆 睡少仍精神好、講話變快、開始衝動消費 一起規劃休息日、減少刺激活動
鬱期前兆 容易疲倦、封閉社交、不想說話 主動陪伴但不強迫對方開口
穩定期 能穩定工作與互動 一起討論下一階段的支持方式

這張表不只是工具,而是提醒彼此「我們是一起對抗情緒波動,而不是互相指責」。

 

第五個技巧:尋求專業協助,讓關係回到平衡

許多伴侶以為只要「愛」就能撐過躁鬱症,但現實是:愛需要被理解、需要策略。情緒波動若未被正確照顧,會讓雙方逐漸耗竭。這時候,專業的心理支持是重建關係的關鍵。

 

在【尼思湖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會以系統性伴侶諮商的方式,協助雙方:

  • 理解情緒週期:幫助伴侶辨識各自的壓力點與情緒反應。
  • 建立溝通儀式:讓對話有規則、有安全界線。
  • 修復信任與界線:引導雙方學會道歉與原諒的節奏。

心理諮商的目的不是改變誰,而是讓兩人都能「在風暴中仍有港灣」。

 

你知道嗎?躁鬱症伴侶最常遇到的三種錯誤

1. 把情緒反應當成人品問題

例如:「他就是脾氣壞」、「她就是愛生氣」。事實上,那是大腦在躁期或鬱期的反應,不是故意的。當伴侶理解這一點,爭吵就會少很多。

2. 過度保護或完全放任

有些人太怕刺激對方而不敢表達,反而讓問題更深。也有人什麼都不管,導致對方陷入孤立。諮商心理師建議,保持「不忽視也不干預」的中間界線,才是最健康的陪伴。

3. 忍耐到情緒爆炸

「我都不說,是怕他難過。」——這句話在躁鬱症關係裡特別常見。但長期壓抑只會累積誤會。比起一次爆發,不如在平靜時先討論「我們怎麼吵架才不會受傷」。

 

第六個技巧:重建「安全依附」,讓愛重新被看見

根據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人在親密關係中最基本的需求是「被理解與被看見」。躁鬱症患者在情緒起伏期間,常因大腦杏仁核過度活化而產生「威脅感放大」的現象,導致誤會或防衛。若伴侶缺乏情緒安全感,關係就容易進入惡性循環。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的心理師團隊指出,修復關係的關鍵在於「重建安全依附」——這不是單純的安撫,而是透過穩定、一致的互動,重新建立信任連結。
實務上可從以下練習開始:

  • 建立每日關係儀式:例如每天固定10分鐘聊天時間,不談病況,只談生活瑣事,讓關係有喘息空間。
  • 在情緒爆發後主動修復:一句「我還在這裡」遠比道理更能安撫不安的心。
  • 練習情緒分離:理解「躁鬱症的反應不等於對方的真心」,幫助伴侶分辨疾病與自我價值。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強調,安全依附是關係修復的基礎。當信任被重建,愛就不再是消耗,而是一種互相滋養的力量。這正是專業伴侶諮商的核心價值——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協助雙方重新找回「被愛的安全感」。

當安全感回來,愛才有空間重新長出。

 

第七個技巧:將「我們」放在對抗情緒的同一邊

臨床研究指出,當伴侶能以「共同體」的觀點面對精神健康挑戰,治療遵從度與關係滿意度都顯著提升(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2)。相反地,若將躁鬱症視為「對方的問題」,雙方都會陷入孤立與倦怠。諮商心理師提醒,支持並不代表犧牲,而是建立「合作對抗情緒」的團隊關係。

  • 語言轉換:將「你又這樣了」改為「我們現在是不是又被情緒拉走了?」——讓病症成為共同的敵人,而非彼此。
  • 共同制定照護計畫:包含就診頻率、服藥提醒、休息與警訊機制,使雙方都參與治療歷程。
  • 共同成長心態:學習將躁鬱症視為理解情緒、深化愛的契機,而非關係的終點。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透過系統性伴侶諮商(Systemic Couple Therapy)與心理教育課程,協助伴侶從「對抗彼此」轉為「並肩同行」。這樣的視角轉換,不僅能減少衝突頻率,更能提升彼此的心理韌性與關係滿意度。

 

為什麼專業協助能讓關係更穩定?

因為情緒調節是可以被訓練的。尼思湖心理諮商所的專業團隊透過心理教育與伴侶諮商,幫助來談者重新理解關係中的情緒互動。

 

特色服務包含:

  • 預約制與初談機制:可線上填表或 LINE 預約,提供10至15分鐘初談,釐清需求。
  • 完整心理師團隊:包含多位正式諮商心理師與具督導實習心理師,提供多元議題支持。
  • 公益諮商方案:為減輕經濟壓力,提供合理費用或公益時段。
  • 保密制度完善:所有談話內容嚴格保護,尊重隱私。
  • 多元服務:包含情緒調適、人際關係、焦慮、親密修復與心理測評等。
兩隻手在綠色背景前,用膚色OK繃貼在一張紅色心形紙片上,象徵情感修復

找回愛的節奏:關係的修復,從理解開始

躁鬱症不代表關係註定失敗。相反,它是邀請雙方學會更深層的溝通與共感。當我們懂得在情緒風暴裡安頓自己,也就能在關係中找到新的平衡。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相信,每段親密關係都有被修復的可能,只要你願意停下來聆聽、理解、陪伴。若你發現自己或伴侶總在情緒起伏中爭吵,不妨讓專業陪你走一段路——那不是失敗,而是新的開始。

 

延伸閱讀:災難後如何修復心靈?5個心理重建關鍵,帶領花蓮災民走出陰霾

 

尼思湖心理諮商所
南崁本館:桃園市蘆竹區南平街35號B1
藝文分館: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318號4樓

願你能在理解中重新擁抱愛,也在波動中找到安定的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