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專欄
「我其實不想答應,但總是拒絕不了。」 「只要別人生氣,我什麼都可以配合。」 「我好像一直在為別人的期待而活,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商業文章)
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自己總是對某些人的一句話特別敏感,或是在面對親密關係時,常感到壓力與愧疚? 很多時候,這些情緒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來自一個我們熟悉卻常難以正視的來源—原生家庭。
你是否曾經發現身邊的人笑容變少了,講話變得沒有精神,甚至開始疏遠人群,卻不知道該如何靠近? 在臨床經驗中,我們常遇到來訪者詢問:「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陷入憂鬱?他都不說,但我總覺得他不太
「我理性上知道不能再拖了,但感性上就是捨不得。」 「我知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路,但我真的很擔心他會後悔。」 「我知道應該早點拒絕,可我就是講不出口。」
「又哭了?哭有什麼用?」 如果你從小聽這句話聽到大,這篇文章是寫給你的
「親愛的,逃避沒有不好 與其被愛拖累,還不如單獨去飛」——A-Lin《逃避沒有不好》
「我明明是為他好,怎麼他好像更不開心了?」 「我已經很克制了,為什麼他還是不領情?」 「給他空間,他說我不關心;管太多,他說我煩人...」
吵架,是在說「這是我的界線」——重新理解爭執的意義
看完國光劇團的新戲《精衛》,我心裡有一種很深的感覺——這不只是演一個歷史人物,而是在問我們:有沒有什麼事,是你一直想說,卻從來不敢說出口的?
心理工作者的觀察:我們在 AI 對話中投射情感、建立依附,但它無法承擔「關係的責任」,也無法真正讓人被療癒。
有時候,比起真正的分手,更讓人難以釋懷的,是那段還沒開始就結束的關係。 沒有告白,沒有承諾,甚至連明確的結束都沒有,你卻已心碎不已——而且那痛楚如此真實,如此鮮明。
孩子最近是不是情緒起伏特別大? 可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不願出門、作業拖延、晚上不肯睡覺…… 這些行為讓人煩惱,也讓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