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家專欄
當關係中發生重大信任危機後,許多伴侶會發現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越是嘗試溝通澄清,心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一方可能感嘆:「我已經坦白一切,為什麼情況反而更糟?」另一方則疑惑:「我知道了所有事實,為什麼痛苦仍
當「立即擁有」成為新毒品,當「等待」變成瀕危能力,你的耐心還撐得住嗎?
「你MBTI測出來是i還是e?」咖啡廳裡,兩個初次見面的年輕人正用手機互相炫耀人格雷達圖,彷彿那16型人格代碼是某種靈魂掃描器,能預測一段關係的所有可能性(或災難)。
最近常聽到朋友說想去找諮商心理師師聊聊。「聊聊」這個詞聽起來很輕鬆,但老實說,這讓我有點擔心。
在這個強調效率與理性的時代,談夢似乎成了一種奢侈。 但佛洛伊德告訴我們:正是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非理性內容,才可能是真實心靈的聲音。
如果說濃縮和置換是夢的「剪輯技巧」,那麼象徵化就是夢的「詩學」了。它處理的不是具體的人事物,而是抽象的概念和深層的心理結構。
上一次我們談到夢的語言有多麼詭異,但這種詭異並非毫無規律可循。就像現代詩,表面上看似打破了所有語言規則,實際上卻有其內在的邏輯。
「晚餐吃什麼?」「隨便。」 「週末想去哪?」「你決定就好。」 這些對話是否熟悉得令人心驚?
「怎麼又在檢查對方的已讀不回了?」、「為什麼我總是害怕被放棄?」、「靠近讓我很不自在,但是疏離又讓我很痛苦...」 這些困擾看起來像是個人的情緒或性格問題,但其實反映了更深層的議題:我們
當社會仍在爭論「單身潮」是危機還是解放時,或許我們更該問自己的是:我找到屬於自己的潮汐規律了嗎?說真的,難道單身會引發海嘯嗎?
小水怪聊聊夢系列 2:夢的語言,一場後現代主義演出
一則犀利溫柔的療癒處方箋